日期:04-27作者:科学减肥网
骨质疏松曾经是老年人的专利,但现在,年轻人也面临骨量下降,骨质疏松的风险。据资料显示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骨质疏松第一大国,60岁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占56%,绝经后妇女发生率更高,大约为60%~70% .因此,预防骨质疏松已经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大众对补钙的饮食误区众多,从而加重了骨质疏松的发病率。下面营养专家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骨质疏松饮食常见的4个误区。
误区1、喝骨头汤补钙
中国传统用于补钙的骨头汤中钙的含量其实很低,这是因为炖汤时骨头里面的钙很难释放出来,即使炖很长时间,汤中的钙仍微乎其微。据研究表明,一碗骨头汤中所含有钙量仅有1.9毫克,与更年期女性每日所需的几百毫克以上钙量相差太多,如果仅靠喝大骨汤来补钙的话,他们至少要喝几百碗才能达标。我们反对喝骨头汤补钙,但并不反对喝骨头汤,骨头汤里面有胶原、磷脂、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,且味道鲜美,对人体有益。
误区2、汽水会导致骨质疏松
年轻人骨质疏松越来越多,有人怪罪于汽水饮用过多。专家指出,膳食中的磷和钙有类似跷跷板一样的关系,它俩会相互竞争,磷过多则钙吸收受影响。有人担心汽水中的磷会对骨质疏松产生影响,其实磷作为人体所必需的物质,以磷酸盐形式广泛存在在各种食物中。
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,磷的成人适宜摄入量是每天700毫克,约相当于1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中的磷的总量,健康成人每天对磷元素的耐受量是3500毫克,约相当于62罐330毫升可乐型汽水中的磷的总量。所以,在钙摄入充分的前提下,适量饮用汽水,不会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,也不会导致钙流失。
误区3、牛奶喝太多易患骨质疏松
牛奶一直被认为是补钙饮品,但近期一些“牛奶危害论”流传网络,这种观点认为,牛奶是酸性食品,代谢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,需要用钙等碱性物质中和,补钙的速度赶不上钙流失的速度。
在食物化学研究中,食物可以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。分类的根据是按照食物燃烧后所得灰分的化学性质,灰分中含油磷、硫、氯元素较多的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,而钾、钠、钙、镁含量较多的灰分则声称碱性溶液。
但这和食物进入人体后,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代谢反应,形成数以千记的产物。这些产物有酸性、碱性,还有很多呈中性。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,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质就可以决定的。
其次,人类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,以保障内环境的酸碱平衡。文献检索未见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变的研究资料,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变酸而致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证据。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进一步指出,近年的一些关于食物酸碱性质的宣传主张“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”,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。从营养学角度来看,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,因而不值得提倡。所以所谓牛奶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会影响钙吸收的说法是不科学的。
误区4、吃蔬菜也能补钙?
蔬菜中含有大量水分,通常为70%~90%,此外便是数量很少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、维生素、无机盐及纤维素。判断蔬菜营养价值的高低,主要是看其所含维生素B、C、胡萝卜素量的多少。根据科学分析,颜色越深的蔬菜,所含维生素B、C与胡萝卜素越多。
绿色蔬菜被营养学家列为甲类蔬菜,主要有菠菜、油菜、卷心菜、香菜、小白菜、空心菜、雪里红等。这类蔬菜富含维生素B1、B2、C、胡萝卜素及多种无机盐等,其营养价值较高。
乙类蔬菜营养次于甲类,通常又分3种:第一种含核黄素,包括所有新鲜豆类和豆芽;第二种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较多,包括胡萝卜、芹菜、大葱、青蒜、番茄、辣椒、红薯等;第三类主要含维生素C,包括大白菜、包心菜、菜花等。
丙类蔬菜:含维生素类较少,但含热量高,包括洋芋、山药、芋头、南瓜等。